互联互通架起资本“桥梁”
2014年4月10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与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发布《联合公告》,批准在中国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建立股票市场互联互通机制试点。当年11月17日,沪港通正式开始交易,这列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双向开放“首发车”,不仅是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创新,而且在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发挥出积极作用。在随后的数年里,深港通、债券通先后“破冰”,已过“而立之年”的中国资本市场在互联互通和对外开放领域成果丰硕、蹄疾步稳。
2017年7月3日,香港交易所举行“债券通”开通仪式。继“沪港通”和“深港通”后,两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再揭新篇章。王 申摄(新华社发)
股市互联互通提速
我国金融开放并不算早,但“好饭不怕晚”。2003年7月,瑞银集团通过QFII业务(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专用席位投下A股首笔买单,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最早的制度之一——QFII制度正式落地。不过,A股投资者参与境外投资的渠道依然有限,市场渴望建设更便捷、更高效的双向开放“桥梁”。
沪港通开启了中国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和对外开放的大幕。随后,2016年12月5日,连接香港和深圳股票市场的深港通机制启动,加速了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和国际化的进程,也为后来的债券通、沪伦通积累了经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认为,作为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的创新机制,沪港通、深港通增强了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法治化和市场化水平,给双方市场带来了增量的投资资金,优化了投资者结构,丰富了投资品种,降低了市场的投资风险,为投资者优化资产配置、加强财富管理提供了多元渠道。
经过7年左右的平稳运行,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越发成熟,交易规模持续增长。Wind资讯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3月30日,沪港通和深港通北向(沪股通和深股通)总成交金额达47.46万亿元,累计净流入1.31万亿元;南向港股通(包括沪港通下的港股通和深港通下的港股通)总成交金额达18.09万亿港元,累计净流入2.10万亿港元。
资本市场发展30余年来,监管部门不断推动对外开放的多项举措落地开花。截至2020年底,外资持续3年保持净流入,境外投资者持有A股资产突破3万亿元。从中国资本市场目前外资参与情况看,持股市值和业务占比均不到5%,对外开放的潜力依然很大。
粤开证券研究院负责人康崇利表示,深化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要与深化改革相互促进,与防范风险统筹考虑,通过平等对话合作解决相关分歧。
沪港通开通现场。(上海证券交易所提供)
债券通推动债券市场开放
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步伐明显提速,从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的程度逐步加深,成效愈加显现。
“债券市场的开放使得海外央行的人民币资产有了方便的投资标的,人民币计价的资产在全球外汇储备的比例也不断增加,推动了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同时,债券市场的开放促使更多国际债券指数将中国债券纳入其中,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投资中国债券市场。”中信证券研究所分析师明明评价说。
2005年10月,我国债券市场首次引入国际多边金融机构发行主体,标志着债券市场正式迈出对外开放第一步。
2017年7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联合推出了香港与内地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机制,即债券通,成为债市对外开放的历史性一步。境内外投资者可通过香港与内地债券市场基础设施机构连接,买卖香港与内地债券市场交易流通债券。
债券通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债券通交投活跃,累计成交58518笔,交易量达4.81万亿元,较2019年增长82.8%。截至去年底,通过债券通入市的境外投资者(含产品)共计2352家,较上年底增长46.9%,我国债券市场国际吸引力不断增强。
今年1月我国发布的《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提出,统筹规划银行间与交易所债券市场对外开放,优化准入标准、发行管理,明确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整体性制度框架,研究制定交易所债券市场境外机构债券发行管理办法。“在境外投资者入市方面,通过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进一步便利化境外投资者的入市投资,提升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券市场的热情。同时,在制度建设方面,还应进一步完善如评级、税收等配套制度安排等。”明明表示,《方案》明确了债市对外开放路线图,将进一步推动债券市场对外开放。
文章来源:《桥梁建设》 网址: http://www.qljszzs.cn/zonghexinwen/2021/0413/711.html
上一篇:董萌:为桥梁把脉的“医生”
下一篇:绵竹职中:架起家校共育桥梁,托举彝区“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