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启政:搭建海峡两岸社会学交流的桥梁?
日前,由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周晓虹主编的《重建中国社会学:40位社会学家口述实录(1979—2019)》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本书上下两册合计百万字,通过访谈自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以来成长起来的40位华人社会学家,深入个体的鲜活历史和深邃感悟,展现社会学家亲历并深入思考的大时代,探索了中国社会学40年来的重建之路、本土化方向、对中国社会变迁及改革开放的认识等主题。
在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40周年之际,本书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学及整个社会科学快速发展、整体提高的忠实记录,将对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年轻一代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大众对社会学的理解产生重要的影响。
自即日起,我们将陆续摘编各位受访者口述实录的精彩篇章,以飨读者。亦欢迎订购本书,全面而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学人的心路历程与中国社会学科的历史命运。
今天我们推出第五篇,叶启政教授访谈片段。
叶启政,祖籍福建同安,1943年生于台湾新竹。1965年获台湾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1967年获台湾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1973年获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校区社会学博士学位。1973年初,赴斯坦福大学统计学系师从Patrick Suppes教授再度攻读博士学位,但后因心志改变而放弃。1973–1974年任美国佛罗里达州农工大学研究员;1974 -1975 年任台湾政治大学民族社会学系客座副教授;1975-1976 年赴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Committee on Social Thought)?从事博士后研究。1976返台,再任政治大学民族社会学系副教授;1977年执教于台湾大学,任副教授,1980-2007年担任教授;2007-2015年任世新大学社会学系讲座教授。曾任台湾社会学会理事长(1985-1987)。主要著作包括《进出“结构-行动”的困境——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论述对话》、《迈向修养社会学》、《象征交换与正负情愫交融:一项后现代现象的透析》,《实证的迷思——重估社会科学经验研究》、《期待黎明——传统与现代的搓揉》、《从因果到机制-经验实征的概念再造》等。1990年代中期以来,多次前往大陆讲授社会理论等课程,对中国大陆社会学重建产生重要影响。
口述实录
搭建海峡两岸社会学交流的桥梁
口述 | 叶启政
访谈 |?周晓虹
访谈助理?|?彭圣钦
整理 | 陆远
编辑 | 高玉炜
大概是在1991年,我曾经去大陆,不过那是纯粹的私人旅行,与学术界也没有任何接触。到了1993年,萧新煌先生担任“中国社会学社”理事长的时候,曾经组织了一个台湾社会学界代表团访问大陆,从南到北,我记得访问了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几所学校和机构,进行学术交流,社科院社会学所有位退休的先生,一路陪着我们直到深圳。
1993年访问南京大学时与周晓虹(右)等合影
也是在那次访问中,在北大见到了杨善华教授,他那时担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分管教学的副系主任。那之后不久,杨先生来台湾开会,打电话给我:“叶老师,你能不能来北大上课?”我说我很乐意。那一年的秋季,我就去了北大,每天密集上课,大概有两三周时间,主讲社会理论。当时我住在勺园,由北大社会学系负责安排起居饮食,此外不取任何报酬,完全义务教学。那时,正好李猛、周飞舟、应星、李康他们四个同班,硕士班二年级,我就是那一年教了他们那一班,对他们印象很深。他们几个下了课就会来找我,有时晚上就坐在北大图书馆草坪上一聊一个晚上,我很喜欢他们,所以我常说,人才要出,就是像马铃薯一样,出一串。在北大的课程,我连续上了三年,主要讲社会理论,还有一次讲的是文化社会学。
差不多在那前后,杨国枢先生和杨中芳教授筹备去大陆开办社会心理学高级研讨班。杨中芳教授在台大念书时比我低一届,当时这个工作她是带头人,但是靠她一个人不行,所以她回台湾(搬救兵)。杨国枢先生谈到,他愿意做这件事,人员大概是没有什么问题,主要是钱的问题,恰好他有一个朋友愿意资助,所以我们那个时候就去大陆上课。那时候我们路费都是自己出,杨先生只负责大家(在大陆期间的)吃、住。即使情形是如此,我们大家还是都愿意帮忙。这个高级研讨班,主要以心理系(学者为主)。我其实是客串,参加过两次,一次在呼和浩特,一次在昆明,都是讲社会理论。再后来,我在大陆做过一些短期的演讲,到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到南京大学等等。
文章来源:《桥梁建设》 网址: http://www.qljszzs.cn/zonghexinwen/2021/0610/832.html
上一篇:大欧亚伙伴关系:搭建合作桥梁
下一篇:横琴法院架起内地与澳门法学实践交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