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以书为媒?交流互鉴――记中国与中东文化
新华社开罗4月22日电 通讯:以书为媒交流互鉴――记中国与中东文化桥梁的建设者
新华社记者李芮夏晨王守宝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有这样一群人和出版机构,以书为媒,用阿拉伯语、希伯来语和波斯语这些流传久远的语言,不断建设着中国与中东国家间文化交流的桥梁。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王有勇,将《荀子》《列子》等中华典籍译成阿拉伯语,将中国古代思想盛宴介绍给阿拉伯世界。他还带领团队,翻译中国领导人的著作,对外宣介中国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
从事了数十年翻译工作的王有勇说,译者要有国际视野,心怀国家定位和战略,还要“走出象牙塔,肩负更多社会责任感”。2020年,面对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王有勇应邀无偿翻译电子童书《新型冠状病毒走啦》,向阿拉伯儿童普及防疫知识。
五洲传播出版传媒有限公司(简称“五洲”)图书出版中心国际合作部副主任杨雪告诉记者,阿拉伯地区一直是五洲图书业务深耕的重要区域,近年来出版了“人文中国书系”“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等200余种阿拉伯语图书,向阿语地区输出120余项图书版权。
数字阅读蓬勃发展也促进了中阿之间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文化交流。五洲图书出版中心数字出版部主任董宇说,他们打造的数字阅读平台集纳了百余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电子书和音频书,在阿拉伯数字阅读平台排行榜名列前茅,被誉为“送给阿拉伯读者的中国礼物”。
在以色列出版家皮埃尔?赫泽尔?拉维位于耶路撒冷的家中,记者看到,汉语拼音“你好”的迎客标牌醒目地挂在墙上,“第十四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的奖杯放在醒目的位置。这只奖杯镌刻了他与中国数十年的不解情缘。
拉维自八九岁起便开始阅读与中国有关的历史书籍。当时,希伯来语的涉华书籍非常有限,这让他感到非常遗憾。儿时的心结变成拉维日后的职业方向。他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出版社,并聘请业内优秀译者,将11本中国图书编译为希伯来语出版发行,包括《中国之路》《中国的抉择》等介绍中国发展情况的书籍。
2019年,年近六旬的拉维访问了成都,第一次品尝到辣味十足的火锅、亲眼看了憨态可掬的熊猫。除了传统的中国文化符号,中国完备现代的基础设施、高速发展的科技,令他赞叹不已。“中国早已不再是我幼时从书中所了解的那个中国!”这也更坚定了他出版更多中国书籍的决心。拉维已同中国出版机构签署了更多协议,要把更多中国书籍带给以色列读者。
“书籍是连接人们的重要桥梁。我们可能不懂彼此的语言,不够了解彼此的文化,但书籍可以让多元文化和谐交融。”拉维说。
在伊朗,有一位叫胡赛因?伯拉里的小伙子,本科毕业于德黑兰大学孔子学院,怀着对中国文化的向往和热爱,于2018年来到中国兰州大学攻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伯拉里说,“书籍可以传播一个国家的思想、观点和文化”,尽管互联网发展让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丰富,但书籍仍是不同文化交流互鉴不可替代的方式。
伯拉里说,介绍中国古老历史文化以及现当代发展情况的书籍,对伊朗读者非常有吸引力。2020年初伊朗新冠疫情肆虐时,伯拉里和他的朋友们利用语言优势,把中国权威专家们总结的防疫指南分享给伊朗民众。“很多伊朗人从中国专家的防疫指南中获得了与新冠病毒斗争的经验和帮助!”他回忆说。
据了解,近年来,“当代中国”“中国文化”系列等20余种波斯文图书被摆上伊朗书店的书架,中国作家麦家的《解密》《暗算》《风声》等,徐则臣的《跑步穿过中关村》等多部文学作品在伊朗出版。此外,“中国文化系列”等十余种土耳其语图书登上伊斯坦布尔和安卡拉书店的“中国书架”。(参与记者王卓伦)
(责编:王禹蘅、崔越)
文章来源:《桥梁建设》 网址: http://www.qljszzs.cn/zonghexinwen/2022/0424/1047.html